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SYNERGETIC AND COOPERATIVE EDUCATING PEOPLE
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开启万物互联的数智新时代。面对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模式,高校需要培养怎样的数智化人才,又该如何加快推进智能化教学模式改革,与企业深度协同,推进人才培养?
8月20日,“2020商业创新大会·西部峰会"的数智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围绕"数智引领人才升级"的主题,来自全国部分院校、企业的专家,分享了他们对数智化人才培养的理解与实践。
数智革命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启发
亟待“融合""跨界"能力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的业态、模式、场景、职业都发生了变化。"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宜看来,这对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来说,是一场大的变革。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举了个例子:一位银行从业人员在与他交流时曾谈到,如今银行增加一台机器就会减少3个岗位。“各种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还是按传统金融业培养人才的模式,肯定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不过,与会专家认为,面对数智化时代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不必感到恐慌。在杨宜看来,数智革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从重复的简单的劳动当中解放出来,把人类的注意力、智慧更多地去集中在分析、决策、运营这些更高价值的任务上,“这样的变化其实是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启发作用。”
面对数智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如何适应新环境的挑战?“融合""跨界"被与会者多次提及。
孙芳城认为,人才培养一定要满足未来的需求,因此需求导向一定是高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重点考虑的。同时,需求导向还要充分展现交叉、融合。
“有岗位被替代,就会催生新的岗位,而这些岗位的共同特点应该是复合型、跨界。"杨宜认为,学生除了具备传统相关领域知识外,还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具备IT思维、还要有跨界决策能力等等。特别是分析能力,这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强调得比较多,但其实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来说,除了技术能力,也应当把分析能力的提升置于其中。
创新育人模式
校企深度协作实现复合型培养
人才培养的变化、定位的变化必然带来专业的变化。面对数智时代的到来,高校也更过台什方式,加快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大力探索产教融合。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专业改革中,大幅度砍了很多方向的选修课,集中培养学生的3种逻辑:会计逻辑、数据分析逻辑和计算机编程逻辑。在会计学院院长马永强看来,即使未来数据分析软件越来越多,但只能做浅层次的研究。一张报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才是核心。“我懂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并提出需求,同时知道哪些需求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我认为这是一个核心。我们对学生的培养重点也在于此。”
“我们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覆盖在北京现代服务业之中,它由传统升级向高端发展,我们也要顺应这样的变化。“杨宜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根据服务需求,重点培养学生辅助角色能力,跨领域工作领域,业务流程梳理能力,OTO运用策划能力等。同时,该校与新道等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产业和专业群对接,技术和课程体系对接,业务和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的专家和双师队伍对接,形成新的人才培乔模式。
在论坛中,来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领导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由于各种技术的不断出现,在教育上一定要不断跟进,因此在培养上仅依靠大学是不够的,需要与企业、其他单位和学校开展合作培养。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程淮中谈到,当前有很多学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但有不少仅仅是挂一个牌子。他认为,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制定数智产业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研发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具备产学研用功能的校企功能体。“因此,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企业,这个企业要具有技术和资源两大优势。”
对于企业而言,与院校合作协同育人也同样需要创新和突破。“我们的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支持创新驱动为导向。"在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杨晓柏看来,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学校要进行智能的融合教改,用智能化进行驱动和专业重塑来完成智能的人才教改。这需要校企深度协作,通过学科交叉和交叉融合来实现复合型的交叉培养。
《教育导报》记者杜蕾